《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

时间:2024-02-25 08:46:33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1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下面我将从七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他们分别是说教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掌握公式。

二、说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受年龄的限制,他们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需要在不断的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操作与观察,才能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因此,我把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理解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推导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转化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

(2)学具:任意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三角板、剪刀。

四、说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因此,我结合学生的特点及本节课的内容,主要采用了“探究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的教学方式。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面积转化。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我设定了以下的学习方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在动手实践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学生感知了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如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从而突破重点和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特点,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质疑自探数学课堂中创设恰当的情境,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小情境,校门口的三位同学想要比较两个花坛的大小,其实就是比较它们的什么?让学生帮助想办法,学生想到了比面积,长方形面积是学生学过的,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还不会,这时就激发他们主动探索问题的欲望: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合作探索,迁移创造这一环节我分四步份完成,它们分别是:

1、质疑自探首先学生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可能有用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边相乘,也有可能用平行四边形的底乘高)。老师提出,猜测并不代表结论。这个时候老师提示:三年级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从而引出数方格的方法。课件出示方格图并说明要求,学生独立数方格填空。这样设计,让学生掌握用数来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进一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图形转换如果在实际生活中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数方格这种方法方便吗?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在这一环节,首先提出一个假设:是否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小组合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什么图形?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全过程,为下一个环节建立联系,推导公式起到了一个铺垫的作用。

3、小组讨论三个问题:

a.你是怎样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

b.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c.怎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求学生到台前合作投影展示剪、移、拼的过程并叙述出自己的做法。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等积转化的思想渗透开来,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同时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然后,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显示平移的过程。

4、推导公式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整个新知识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现、比较、归纳,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突破了难点,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三)层层递进,拓展深化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几道练习题: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

(四)总结全课,提高认识最后,问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有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师生共同概括小结,这样会给学生一个系统、完整的印象,进一步深化了新知。

七、说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安阳市永安东街小学的刘素芬。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9——81页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一、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的面积乃至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 ……此处隐藏28991个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计算”第一小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教材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重点,先用数方格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含义,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再是通过割补实验,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从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明确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来源。

虽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已经有了“利用数方格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这一活动经验。但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三年级的时候学的,四年级没有涉及到图形面积的计算,只是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如果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引入新课教学,学生很难想到用数方格的方法去求面积。所以学生已经淡忘了“数方格求面积”的这种方法。再加上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这都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造成一定的困难。

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让学生在“复习旧知---大胆猜想---推理判断---动手实践---直观验证”的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用“转化”的思想,动手操作,推导归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充分发挥直观教具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体会到知识的由来,引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

一、复习旧知 铺垫引入

布卢姆认为,在影响信息的所有变量中,认知前提占百分之五十。长方形面积计算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生长点,是认知的前提。为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回忆长方形面积是怎么求的。想一想我们三年级的时候是怎么推导出公式来的。然后直接出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让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怎么求,并由此导入新课。

二、主动探索 获取新知

自主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 它难在学生在探究之前对结果一无所知,必须先进行猜想,然后才能实验验证。

1、大胆猜想,展示自己观点。直接向学生呈现问题:展开你的想象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并以此作为展开教学的依据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开展下面的探索活动。

2、推理判断,展示真实思维。我采用了先证伪,再证真的过程。(30+20)×2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大部分学生能够判断出这样算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而不是面积。那么30×20也就是底边乘邻边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平行四边形一拉变成长方形,认为30×20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演示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观察发现拉成的长方形面积变大了,30×20是拉成的长方形面积,而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接着追问:你从哪里看到面积变了,请你上来画一画,指一指。第二种猜想也被排除了。那30×12也就是底乘高可以吗?为什么?这时学生看出了把右边的三角形剪下来补在左边,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底乘高对了。为了突破难点,这时我设计了一个疑问:刚才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底乘邻边算出的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现在也是变成长方形,底乘高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为什么就对了呢?至此错误得以澄清,正确算法得以掌握,割补转化意识已形成。下面把平行四边形割补转化成长方形已顺理成章了。

3、动手实践,推导面积公式。 由于前面推理过程,这一环节我完全放手于学生。学生四人一组分工合作,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了突破第二个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三个思考引导:(1)、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大了吗?(2)、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3)、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接着学生汇报,形成板书,最后介绍字母公式。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了图形的平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使空间观念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

4、凑数方格,直观验证结论。我尊重教材编写意图:让学生经历数方格的方法体验凑数的过程。在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我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方格直观验证,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底×高。

三、巩固练习 学以致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为了能让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新知,练习设计由基本练习、判断选择、变式练习、拓展练习、动手实践组成。

1、基本练习,计算不同形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2、判断选择提升练习,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3、变式练习 ,出示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菜地,让学生求出它的面积,学生首先必须把它想象成平行四边形,然后提出要量出它的底和高,这时我就提供给他们两组数据(底和高不对应)以引起学生的争议,让他们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最后形成共识: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要有相对应的底和高相乘。

4、拓展练习, 设计同底等高的多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判断它们的面积是否相等。通过猜测、讨论、交流、验证得出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不管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它们的面积总是相等的。

5、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平行四边形并求出其面积。一方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的理解, 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习题设计,虽然题量不大,但涵盖了本节课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学生思考、发展了学生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反思交流 拓展延伸

学生只有学会不断的反思,才能够不断的进步,在课末我组织学生畅谈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体会?本节课的问题解决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本节课的学习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最后我还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回去后尝试着去探究三角形或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总之,本节课立足 “基本”,注重“过程”,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和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个不断感受、体验、探索、交流和应用数学的过程。始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