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基础知识

时间:2024-02-11 18:06:34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精选15篇)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精选15篇)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1

中考当中,除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进行考查,还包括基础知识的考查。基础知识作为中考语文当中的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字音、字形、字义,成语俗语涵义,以及古诗词与文言文的默写,此部分内容满分为30分,占中考总成绩的四分之一。但是与阅读和写作不同的是,此部分内容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因此在复习中,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

基础知识部分有3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量比较大,要求掌握780个词语,200个成语,20个俗语,以及31篇古诗词和24篇文言文;二是中考当中的考查比较细微,重视具体字词涵义,以及不同语境当中的运用;三是此部分内容大部分需要学生进行识记。

那么这些大量的基础知识,怎样去进行复习呢,在此我们给出以下复习建议和方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复习,提高学习效率。

一:梳理汇总。这是基础知识复习首要的工作,把要掌握的字词以及成语俗语,还有要背诵的篇目整理到一起,这样把知识集中到一起,不仅能够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又便于携带和记忆。

二:合理规划,循序渐进。语文基础知识部分的一个特点就是量比较大,并且许多内容需要进行识记,对于这样的学习内容而言,最有效的复习方法就是循序渐进,具体操作就是将这些知识进行分配,依据自己的具体复习情况合理地规划到每一天当中,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化整为零。

三:找出重点难点,区别对待。在复习的过程中,要依据自己的情况找出重点和难点,也就是那些自己没有记住或者记忆不清,甚至是存在偏差和错误理解的知识。复习中,可以先自己进行理解,然后再对照词语或者成语的含义,对比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那些理解准确的词语可以一带而过,理解上有问题的就需要重点记忆。

通过这样的复习,就能对数量较大的基础知识部分有一个扎实牢固的掌握,为了避免遗忘,要进行多轮巩固,第一遍全面复习,第二遍重点复习不知道含义和理解有误的,这样一遍一遍逐渐缩小范围,最后一定能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部分,保证中考当中30分的基础知识不失分,再去通过后面的阅读和作文,挑战高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基础知识的考查范围固定,题型也比较稳定,只要平时用心,注意积累,就能够拿到,得分不难,丢分极其可惜,不仅要掌握具体的知识,更重要是掌握有效的复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2

1.经典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2.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全语文

3.战国四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

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5.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

8.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9.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赵孟頫

10.书法四体:真(楷)草隶篆

11.文房四宝:湖笔微墨宣纸端砚

12.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佩斯》

13.四言诗是:我国汉代以前最通行的诗歌形式,通章或通篇每句四字。

14.四体不勤中的四体指:人的四肢

15.四大皆空是指:(佛语)地水火风组成的宇宙四种元素

16.管仲把礼义廉耻四道德看作治国的四个纲。

17.四六文指;骈文的一种,全篇多以四字或六字相间为句,盛行于南朝。

18.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秦穆公宋襄公

19.五等爵位指:公爵候爵伯爵子爵男爵

20.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21.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22.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3.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其作品是:《龙须沟》

24.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25.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26.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27.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28.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29.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

30.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3

1.这首小令描绘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

2.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写法、构思等),对该作品进行赏析。(2分)

1.答案:沦落天涯、孤寂愁苦(或倦于漂泊、羁旅思乡或落泊困顿的倦客游子)的形象。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答案示例:

语言:①用语奇特,精炼传神,以“瘦”状马,以“倦”绘鸟,言简义丰,以形传神;②诗用马“驮”,愁由鸟“呼”,柳花“添”人鬓华,可运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愁苦。

评分:答出一种角度即得2分,其他答案取例典型,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共2分。

写法:①衬托。人物的落泊困顿,孤寂悲凉,乡思愁绪,均是通过对“马”“鸟”“柳花”的描写烘托出来,含蓄蕴藉。②白描 。小令语言不尚藻饰,质朴自然,却能将景物、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鲜明突出;使意境典雅,动人心魄。③寓情于景。借对“马”“鸟”“柳花”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孤寂思乡的愁苦心情。

评分:答出一种写 法,分析得当得2分。共2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构思:作者不写人羁旅漂泊、如何困顿,而是借马之瘦来表现;不写人对漂泊的厌倦和内心的愁苦,而是借“倦鸟呼愁”来传达,曲折地写出了异地游子的悲情苦绪,情景浑然一体,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如从作品意脉结构,表情达意的层次方面作答也合乎题意。共2分。

(一)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斜”现读xié,在此诗中以求押韵,古音应读为: 。( 2分)

2.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的特点?(3分)

3.简要分析“闲”字的妙处。(2分)

1、答案:xiá 共2分

2、答案示例:偏僻人稀、清新秀丽、自然静谧

3、答案示例:既用“闲”来反衬农家的“忙”,突出了人的勤劳;又用拟人手法,以栀子花的美烘托出人情的温馨和谐。 共2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此处隐藏12221个字……马行空:比喻才思奔放,任意驰骋,不受拘束。也比喻浮躁不踏实。一般不用于指外部行动。

5、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6、虽死之日,犹生之年:指人虽死,精神不灭。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7、顺风耳——指能听到很远声音的人,也比喻消息灵通的人。

8、神龙见首不见尾:原是谈诗的神韵,后比喻人的行踪诡秘,刚一露面又不见了。也比喻言辞闪烁,使人捉摸不透。

9、天经地义:指不可改变的真理,也比喻理所当然,毋庸置疑。

10、同舟共济: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15

在中考复习的最后关头,要想全面提高语文成绩,那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在答题技巧与策略上下功夫:基本原则就是保证在能够得分的地方不丢分,不容易得分的地方争取尽可能多得分。本文推荐的是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基础题)。

一、字音辨析题答题技巧

1.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义转”的原则。在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一般考辨析,不考拼写,不考查汉语拼音方案。

2.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

二、字形辨析题答题技巧

1.音辨法。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

2.形辨法。如果怀疑某个字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或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

3.义辨法。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4.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如果题干是有错别字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无错别字的;如果题干是全对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有错别字的;如果题干是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就先排除有三个错别字的一项。总之,可以多使用结构分析法:一是字形本身结构,二是词语结构。辨析字形要注意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看词语不宜太长久,要善于回想什么时候在课本或课堂上接触到这个字的。如无把握,可放放再说,但必须用记号来提示自己。

三、词语运用题答题技巧

主要是近义实、虚词的分辨。通常是用几组近义词进行辨别,这里要特别注意具体的语境,析同辨异,把握细微区别。要做好它,平时就要有语言准备,但是在考场上如果确实拿不准,就要凭语言感觉去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答案,一般有两种类型:

1.实词辨析题答题技巧:对词义的理解,有相同语素又有不相同语素的词语,重点是分析理解不相同语素,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也可以找出反义词来理解,还可以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理解。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步减少选项。

2.虚词辨析题答题技巧:虚词在语句中起着调节各种语言关系的作用,在口语尤其在书面语中使用频繁。在中考中做虚词题目,主要是凭语感,要通读全句,整体感知,认准关键,准确把握;也可以造一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来分析它的正误。其次是找出配套的关联词语,前后联系来确定虚词的含义;如果配套的关联词语在句中只出现一个,应该将它补全分析;再将关联词语与句子内容结合起来分析,在关系上保持一致。总之,注意采用排除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同时也要做记号。

四、成语辨析题答题技巧

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第三,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一般是选择正确的一项,但也得注意是不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总之,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另外要特别注意两用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如,想入非非,灯红酒绿。

五、病句辨析题答题技巧

病句类型一般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答题技巧: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的还是无语病的一项。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必须用记号来提示自己。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读,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2.类似于“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3.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4.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适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5.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6.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六、语言连贯题答题技巧

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一般是每句有两种选择,所以每题做对的概率至少为50%。总之,语段衔接,要前瞻后顾,注意上下文主语的承接及逻辑的内在联系。找突破口,用排除法。做题思路是:考查陈述对象是否一致→话题是否一致→前后句式是否一致→情境是否吻合→音节是否和谐等。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基础题),希望大家能够熟练掌握,在考试中灵活运用。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